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建议探讨(7篇)

 人参与 | 时间:2024-05-07 20:17:44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建议探讨(7篇)

第一篇:中学地理教学的初中海洋地理教学必要性

摘要:21世纪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的世纪,海洋是地理人类发展的希望,也是教学教学建议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的探讨争夺已经激烈的展开,因此,初中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地理我国情况尤为突出,教学教学建议尤其是探讨近些年来,与周围国家海洋问题多有冲突,初中并且国人“重陆地,地理轻海洋”的教学教学建议思想一直比较突出,正因为国民意识淡薄导致了我们国家对于海洋问题关注和处理上的探讨不合理性。国民意识淡薄的初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则是是教育上的缺失,而影响最大的地理阶层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世界观的学生。本文通过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海洋地理的教学教学建议知识,分析出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与必要性,希望为日后的海洋地理教学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海洋地理;国民意识;中学生

1前言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对待海洋的关注度越高,其就会越强大。在各国相应出台的海洋遏制政策中,中国的周围海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我们国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明确海洋观念与理论是国民应该具备的素养,中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海洋地理教育可以使我们的中坚力量发挥最大功效。而明确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也是国民提高海洋素质的一个必要条件。

2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的教学应是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1对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归纳与总结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海洋地理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海洋地理教育在教学中主要在选修当中,这种安排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国中学生只知道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而不知道海岸线的长度与海岛面积,例如钓鱼岛事件,大多数都是看了新闻和上网查取资料才知道钓鱼岛的大致的地理位置和情况。因此,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对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除了我国的国土面积,海洋当中其他的知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识,例如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各国海洋情况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奠定基础。2.2对国家发展而言我们国家海岸线较长,海洋面积较为辽阔,并且周围国家较多,因此与周围在国家海洋问题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的黄岩岛,钓鱼岛事件已经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不重视海洋安宁,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重陆地,轻海洋”这一思想跟不上世界发展的主流,注重中学生的地理课程中的海洋地理,不仅对学生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在现代化的角度上“保家卫国”这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

3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海洋问题不容小觑,不仅仅是为了资源,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正因为如此,海洋事业和海洋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和各国家的战略选择。而海洋地理教学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3.1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步需要

陆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与污染,海洋的利用就呈现在现代人面前,拥有大量资源的海洋因此就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海洋的权益是与海洋资源相连在一起的。因此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竞争异常激烈。我国有着18000公里的海岸线,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国家最大可以管辖以下六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临海,毗邻区,专属经济特区,大陆架等。据此规定,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岸线,其中岛屿有6500多个。我国海洋面积十分广大,并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渔场,生物物种,海底矿物资源数量非常可观,因此,海洋开发成为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的开发。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中学海洋地理课程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培养兴趣,开发海洋事业,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日后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2丰富知识理论,立足于当下国际形势的需要

一方面来说,地理在一定意义上应该包括陆地,海洋,天文等一系列方面。并且,海洋地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学生进行海洋地理的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完整性的体现,可以丰富自身地理知识,强化头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密不可分,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我们国家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落后于世界各国。纵观全球来看,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新的发展,海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载体,并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现代社会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兴趣越来越浓,树立并牢固海洋方面的知识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的危机意识应该越来越强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强化海洋意识,树立全球海洋观念,为海洋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这样还可以使得学生在日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可以顺应时代潮流,跟上国际趋势,才可以立足于世界的发展之中。正是由于这样的需要,我们才应该更加注重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培养。

3.3关注祖国领土完整,主权不容侵犯的需要

海洋上的“争夺”既是经济发展上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主权领土的竞争。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曾经的海洋强国,都在历史上留下过经济强国的痕迹,我国曾经的闭关锁国的海洋政策,导致我国经济上的停滞,以至于后期出现了被迫打开国家大门的屈辱历史。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可见海洋之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进行海洋方面的开发,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新上演,正是因为海洋上的不重视导致了经济上的倒退与领土上的不完整,主权完整得到破坏。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意识还未完全真正成熟,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也就是进一步培养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操,建立海洋部分是我国领土不可侵犯的部分。激励学生爱国情感和海洋意识可以有效的面对未来发生的一切类似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情况。

3.4环境问题的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造成现代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出现了有大陆向沿海城市聚集,例如:旅游、工作、生活等。海洋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集聚,给海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生物数量的减少以及污染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时刻影响着海洋环境的存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上升阶段,并且处于发展中阶段,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国民素质较低,工业的发展,给海洋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造成海洋的过度开发,并且对其保护并未提供很好的措施,情况不容乐观。促进海洋方面的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还需要较高的国民素质,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正是出于形成阶段,加强海洋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可以为未来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人才。尽管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广大,但我国需求量较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开发,没有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有序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未来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学的教育将起到很好的奠定基础作用。

4结语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地理教学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际形式则是必不可少的重点部分,海洋地理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下一代高素质的公民,本文通过当前国际问题中突出问题,结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呈现出了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与必要性,希望可以在未来开展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申少云.中学海洋地理理念渗透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明.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谷方为.初中生海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剡国庆.加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观教育[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2):111-113,117.

作者:徐珣 仉政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第二篇:信息化教育下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地理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讲能够实现信息多媒体化、学习资源共享化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特征。将信息化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教学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展中。打破传统教学黑板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而转向为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中。另外,将原始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向具体图文并茂的方式转化。在教学工具上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针对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多媒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表现形式,能够将信息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播媒体。将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结合为一体,运用优雅的文字以及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较强的冲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初中地理教学“海陆变迁”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做相关的课件,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方法下,都是由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进行仔细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中,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老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学会创新,进而能够掌握到全面的地理知识。在讲述“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民族以及山脉和高原盆地等结合在一起,将制作后的课件运用在服务器上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重、难点进行区分,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老师的恐慌心理能够全部消除,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探讨,还能与老师进行探讨,形成一种交互式学习。

二、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动态模拟方式将教学重点进行阐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来讲具有较强的空间感,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将多媒体运用其中,能够实现模拟动态的过程,学生能够对一些地理现象拥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针对“地球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将地球板块运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时较为轻松。对于教学课件制作时,老师应突出难点以及重点,这样的方式能够方便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二)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老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应对知识储备进行全面的改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加强对老师课件制作技术的综合性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对于教学课堂中的难点问题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三)体现其辅助性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老师而言应具有正确的多媒体观念。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将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结合,进而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些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中,过度将信息化手段夸大,整节课都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应强调其辅助性。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以及河流径流的流量与变化等内容进行学习时,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以及图表制作功能,融入教学实践中,进而起到辅助性作用。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化素养,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而言不能将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整体而言多媒体教学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消化,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玲.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16.

[2]赵萍.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47.

[3]骆秦俐,陈小冬.“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课题探讨[J].地理教育,2013(3):29.

作者:宋英杰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第三篇:乡土地理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积极渗透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把地理知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乡土地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乡土地理的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乡土地理主要讲的是家乡的地理,乡土地理所描述的问题也是与学生的平日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乡土地理与学生的关系。乡土地理具有生动和亲切的特点,乡土地理通常不需要借助很多手段就能够将周围的世界展现出来。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认识。乡土地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一、利用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的地理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倡导学生注重乡土地理的学习,将乡土地理作为学习地理的载体,通过对乡土地理的学习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收集身边的资料,逐渐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技能逐渐探索周围新鲜的事物。乡土地理有一定的界定范围。乡土地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描述,通常有区域的划分,范围的界定主要是地区的环境与发展,目前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实践和探索性活动。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系统。教师应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使其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经常提出假设,总结经验,制订调查信息和方案,经常反思评价自己。以上两者都需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实现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新课标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地理学目前所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学科本身是十分枯燥的,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不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困扰,教学难度变大。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地理学科与学生没有心灵上的共鸣,没有情感上的认识。一些事物稍纵即逝,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乡土地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跟书本知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乡土地理材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知识,那么教学内容就会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很难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在授课中穿插乡土地理内容,那么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对环境保护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乡土地理知识中有很多内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在教学中,一些有趣的内容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法将每一件事物都对学生展现,有的景色和事物无法面面俱到地让学生观察,又不能够依靠实验来完成教学。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都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学生学习乡土地理创造条件,加深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懂得乡土文化和乡土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的好习惯。

四、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杜甫的诗中曾多次提到家乡的景色,每个人都对家乡充满热爱,都对家乡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景色和风俗习惯都给人们无限的情感和怀念,家乡的地理同样对人们十分重要。每个人最熟悉的地点是自己的家乡,最应该敬重的也是自己的家乡。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变化,收集与家乡相关的信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发展变化时,可以列举青岛的例子,青岛作为沿海城市,船业发展得十分迅速。青岛的机车厂也是我国规模相当大的机车厂,肩负着进口车辆和出口车辆的重任,为我国的重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青岛新型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青岛的重工业集团也为我国的重工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向学生逐渐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以乡土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和生动的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更加有趣,使地理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江湛荣.以乡土地理为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83-84.

[2]魏进明.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进行地理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Z4):9-10.

作者:王丽娜 单位:甘肃省宁县开发区中学

第四篇: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学效果措施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教师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高措施,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解决措施

现阶段,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家长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逐渐重视,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传统的初中地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造成地理学习质量严重下降[1]。基于此,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效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落后

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对地理教育的管理理念落后,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地理知识的考试内容,在课堂上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地理的兴趣低,不愿意参加地理学习,教师难以实现地理教学目标[2]。

(二)教师的地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教学步骤程式化,课堂教学模式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地理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既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影响学生的创造力,难以发挥出学生的个性,从而降低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新课改的要求渐行渐远。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解决措施

(一)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使用图像法教学

初中地理图像不仅包括课内地理教材中的图像,还包括一些课外资料中的地理图像,是初中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就需要在课堂中使用图像法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要帮助学生养成识图、用图的好习惯,在讲解完地理课后,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绘图,表达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加深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其次,地理教师在使用地理图像讲课时,需要根据地理图像设置一些课堂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图、识图去寻找问题答案,从而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提高初中地理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理课本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图”时,可以根据地图设置“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哪个经线圈?”等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地图自己寻找答案,进一步提高地理课的学习效率。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地理图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因此,教师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将地理图像材料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地理课的教学质量[4]。例如,在讲解初中地理“地理的面貌”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找寻有关地理面貌的图片,对地理面貌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实际教学要求寻找有关地理面貌的短视频或图片,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再通过图像进行详细讲解。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地理图像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做好课堂学习笔记,方便以后进行复习。

(三)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使用互动式教学法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学习效果严重下降,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探讨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中国的地理差异有哪些?在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什么?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哪些区别?”等诸多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中国的地理差异”这节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在课堂上举手回答,从而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明确的了解,提高地理知识学习兴趣,实现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地理学科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教学与时俱进”的理念,深入研究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实现地理学科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志海.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78.

[2]冯秀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才智,2014(23):117.

[3]艾辉.“自主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5(6):39-40.

[4]孙桂仁.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武威市16所初级中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杨淑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第五篇:地理教具下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大量专业性质的知识和概念,而此类知识和概念又和地理工具和器材有关。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向学生讲解此类知识和概念,就需要运用地理教学器材进行演示教学和说明性质的教学,这就涉及到地理教具在教学工作中的使用问题。教具的使用是否合理对于地理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地理教具来掌握和理解地理知识,是地理教学工作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教育课题,本文结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实务进行了研究,并就地理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原则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加强地理教学的效果,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教具使用在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通过教具使用进行综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教材当中有很多地理知识和概念跟特定的专业工具如地球仪、地图、地理测量工具、地理模型等有关,教师如果脱离开专业器材而单纯从理论上讲解有关知识,会让知识变得很不直观,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此类地理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只有结合相关器材的操作与使用来进行综合化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名词概念,在地理学习上加深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教具进行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如果在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都准备好地理教具并做好教具的使用备课工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演示使用教具,培养学生掌握地理方法和地理专业技能

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其地理学习处在地理基础的建立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奠定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掌握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思路。地理器材和仪器的使用就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这也跟很多地理知识的采集与地理数据的计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地理概念时,能够通过对地理器材进行亲手操作来演示地理测量和地理计算,可以培养学生认知与掌握地理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接触到地理的很多专业化的技能与研究思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地理基础的建立与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和发掘地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运用工具图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知识里面,很多知识都牵涉到地理专业工具的使用,而很多地理研究方面的专业工具如地图、表格跟大量的地理学知识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工具图表进行相关地理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一方面更为直观地理解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很多专业化的名词概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地理工具图表的了解而接触到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思路,这对于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工具图表开展教学,以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地理知识,从方法和思路上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发展。例如在“中国的疆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地图和地球仪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位置,测量我国从最东到最西之间的最远距离,通过结合地图的学习,巩固学生的比例尺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使用模型和图示进行演示教学

模型和图示是直观表现某些地理概念的重要教具,通过地球仪、地图、地质分析模型等教具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知很多地理知识,在地理学习中可以降低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知识的认知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此类模型教具,能够很好地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很多现代化的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当中,如卫星定位技术、数据化模型技术等等,而此类技术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应用,结合一定的教学器材进行某些地理知识和概念的说明,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地理研究方法的认识深度,培养学生认知和了解地理,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发展方向与技术趋势,这对于通过教育培养地理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在“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视频设备与百度地图软件,进行特定地区的交通运输网演示,通过结合现代地理学研究工具和图示进行教学,让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方面更加具有主动性。

三、结语

运用教具开展教学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与教学准备工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对于教具作用与功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深度决定了使用教具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以深入钻研的精神,在地理教学研究工作中高度重视教具使用,这样才能在教具使用方面总结出科学的经验与方法,让教具教学真正为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改进地理教学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姜素敏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摘要:人文地理课教改工作正在快速推进中,笔者分析了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而后结合人文地理教学实例分析,研究总结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最后指出要通过积极评价教学效果,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改革;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初中阶段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认识未知世界的积极倾向。初中生在学习人文地理课程中,普遍对地理世界感到好奇,在结合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充满了对地理知识的求知与探索。在教学中,学生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通常以学习兴趣为转移。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它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情感喜好、推动学习行为。因此,在初中人文地理教学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趣味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1分析课程特点,积极改进教学

初中阶段的人文地理教育与自然地理教育不同,主要研究地域分布及人文现象(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更侧重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现象的解释和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基于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社会阅历的积累较难理解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和深刻的原因,比如,类似于某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交通发达,问该地区最适宜发展何种产业等高深问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深奥难懂,且缺乏趣味性。因此老师授课时应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代表性案例,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关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分析生活中现象产生的原因,讲清原理,讲解解决办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对知识活学活用,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的理解分析能力。

2探讨分析实例,研究教学方法

如何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这里以《西北地区》为例进行探讨研究。首先,以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作为出发点,《西北地区》这一章节是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内容。该章节要求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及人文环境(工农业、交通、旅游等产业),重点是自然环境特征及环境的治理。根据心理学的分析:好奇心是激活求知欲的主要动力源。要激发起学生对西北地区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就得让学生们产生对这一区域的向往与求知欲。课堂的导入是十分重要的,课堂开始的前五分钟决定了学生们对这一节课堂甚至是整章节内容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对于这一章节的导入我们可以引用该地区的历史故事、传奇、传说、传闻作为切入点,也可以以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例如:先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来分析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从而得出该地区的地理范围,接着提问有谁去过西北地区旅游,让去过该地区旅游的同学简单概括地介绍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状况及风土人情。关于课堂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引用历史故事、传奇人物、奇闻、奇谈等,《西北地区》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历史上是:月氏、回纥、突厥、鞑靼、西夏等古国的所在地,历史上传奇人物有:建立西夏的元昊、统一蒙古的成吉思汗,三国时期的马腾、马超等。著名的丝绸之路穿过西北,通过中亚,抵达欧洲。唐朝时期有非常多的边塞诗,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结合课件制作一些美轮美奂的图片、视频等,完全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西北广阔无垠,雄伟壮阔的魅力,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激发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向往和浓厚的求知欲。在具体知识点学习中,老师可以扮演导游的角色带着学生畅游西北。学生以游客身份游历参观西北,上这一章节内容前就是出发旅游前的准备:让学生规划路线,通过规划路线让学生们清楚的知道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都有哪些名胜古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名山大川,自东向西西北地区的景观有怎样的变化?景观的变化与什么样的自然条件有关?从而让学生记住了西北地区大致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得出了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为森林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出发西北旅游前携带行李的准备———天气如何?要不要带伞?不同的季节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要准备些什么样的日用品?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西北的气候条件: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大部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西北旅游可以品尝到什么样的美食?根据美食可以反映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引导学生们自主研究西北地区畜牧业特点。一路走来,同学们可以归纳总结西北地区存在怎样的环境问题。在问题解决环节上,可以某一著名景点为例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如:敦煌莫高窟、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漫天的黄沙说明该地区荒漠化严重。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通过治理把荒漠变成了旅游胜地,那么西北的其他地区是否可以借鉴该景点的治沙方法来治理荒漠化问题呢?以类推的方法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哪些国家自然环境和我国西北地区大致相同,这些国家面临的荒漠化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我国能否借鉴该国的治沙经验?同时可以引出中国治沙的成功范例———库布其沙漠。这个沙漠得以成功治理后,人们认为:沙漠可以变绿,沙漠里的穷人可以致富,沙漠阳光产业大有可为。这个成功范例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赞誉。让学生以一个旅行者和考察者的身份“游历”西北地区,从而自主轻松愉悦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更能开拓其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就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学习人文地理,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唱独角戏,老师起到的作用是辅导和引导,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任务,不能角色颠倒反客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最失败的,根据心理学的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段为12到15周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能维持在15到20分钟,一般都不会超过20分钟,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能否引领学生自我寻找学习的乐趣至关重要。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人文地理课的优越性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其空间思维,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人文地理学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抽象陌生。老师要充分发挥该学科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与收获,与学生一起探索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3积极评价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阶段,老师的认可,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开心的。学习效果是好还是坏,能否提升学习成绩,需要老师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年轻人爱表现好出风头的特点,可以把人文地理课程知识问题化,交学习小组讨论后集体回答、设置个人抢答环节、课外作业成绩比拼、通过当堂绘制地图、看图识图等多种竞赛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堂上轮流以主讲人身份,展示学习成果,回答老师和同学提问,塑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一方面激发了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讲演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学习效果欠佳的同学,只要有进步,就多多表扬。在竞赛中获得优胜的,应当发给小礼品(比如发给一颗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之甜。这其实是巴甫洛夫心理学原理的创新运用,尤其对于初中生效果好。对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律报以热烈的掌声。不论他(她)的回答是否全面,是否逻辑严密,能够主动积极配合教学都是值得肯定的。多用表扬和激励性语言,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是一个永恒课题。同学们学习兴趣浓了,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比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人文地理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老师的辛苦就没有白费。而且人文地理课程的学习,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课程也成为体现学习之美、学习之乐的重要载体。综上所论,提高学习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人、事、物、地方特色文化等)丰富课堂活跃课堂,让学生爱上人文地理,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喜欢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建军,等.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J].高师理科学刊,20l1(3):110-114.

[2]兰惠萍.人文教育维度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9-91.

作者:严珍珍 单位: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苗园中学

第七篇:课标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误区

摘要: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学内容,区域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目前部分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明显有违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误区。本文以课程标准的视角审视区域地理教学,希望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误区;原因;建议

区域地理以尺度不同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综合揭示区域地理环境发展变化及演变规律。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目前部分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明显有违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误区。

一、区域地理教学的误区

1.重视知识识记,忽视能力培养

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区域的地理事象和地理特征识记,忽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如:“东南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中将学习目标定为“记住主要国家及其首都”[1]。此例说明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识记区域的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现象并非个案。对应以上教学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表述是:“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是“找出”,显然不等于“识记”,“找出”重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在地图中获取事象空间分布信息是区域认知的基本能力之一。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能根据某区域的图表资料觉察、表达地理事象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其空间差异和联系,揭示其空间运动、演变规律等的能力。认识区域和区域认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更关注认知结果、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后者更重视认识过程,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习得。

2.重视认知结果,忽视认知过程

不少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某区域认识的结果,如知道、记住某区域的主要事物和地理特征等,忽视区域认识的过程。如:“中东”一节的教学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及其路线。”[2]对应以上教学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知道”“记住”强调的是学习结果,而“运用……指出……说出……”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3.重视要素罗列,忽视理性探究

不少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常按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经济、城市的程式对所选国家(大洲、地区)的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罗列,戏称“地八股”。而地理课程标准更多地要求学生在认识区域中感知人地关系,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对要素关系进行初步的理性探究。如: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认识地区)、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认识国家)。

二、误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部分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以上误区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够,并深受教学大纲的影响。本文以“日本”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地理教学大纲比较注重学习结果,比较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识记、知道日本重要的地理事象和地理特征等陈述性知识。2011年地理课程标准更注重地理学习过程,重视地理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日本(也没有提到其他国家),意味着在课标中日本(也包括其他国家)不是必学内容,有关日本(也包括其他国家)重要的地理事象、地理特征等陈述性知识不是必知、必记的。如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对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的要求是“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读图、从地图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而依据2000年大纲要求:“记住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富士山、大阪、神户;初步学会在地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岛屿、主要城市”,重点是让学生识记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2011年课程标准对某国家自然环境的要求是“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重点是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并准确规范表述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等的能力。而依据2000年大纲要求:“知道日本多山、火山和地震、气候湿润、多台风”,要学生知道和识记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这一陈述性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依据2011课程标准,对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并准确规范表述经济特点、空间分布特点的能力;学会分析影响经济、工业布局因素的程序性知识;通过日本经济发展的实例,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原则、理解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而依据2000年大纲要求:“知道日本人口稠密、自然资源缺乏、大部分工业原料需要进口;理解日本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结合学过的知识,说明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教学重点还是获得一些陈述性知识。根据课标与教学大纲对比,结合目前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深受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影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具有极大的惯性,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改变明显滞后于课程改革的步伐,落后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更新速度。正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改变极度滞后,课程标准颁布已经十多年了,依然有不少教师深受地理教学大纲的影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偏离了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建议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便捷,电脑代替人脑存储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已成现实,新时代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把学生大脑当成存储器,让学生识记大量的陈述性知识的教育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从教学大纲注重识记区域的地理事象、地理特征到课程标准注重区域认知过程和方法的变化,正是源于对不同知识价值的重新认识。初中认识区域内容中选定区域主要作为承载不同地理事象、地理特征、区域发展问题等地理信息的载体,学生识记区域的地理事象等地理信息显然没有多大价值,最有价值的是学生在认识选定区域过程中学会了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从选定区域提供的图文资料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读、描述、阐释典型地理事象、探究地理问题和发现地理规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而不是根据习惯和经验确定教学目标。鉴于课时限制,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可以根据选定区域的典型地理事象、地理特征、地理要素关系、区域发展问题等重点落实某一条或几条内容课标。如学习日本时,日本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经济具有典型性,可以重点落实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日本经济、贸易、文化与其他国家联系紧密,具有典型性,可以重点落实内容标准:“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等,把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念作为教学重点,避免“地八股”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吕新美.“东南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商务版)[J].地理教育,2016(1):20-22.

[2]吴连霞,李其军,徐小红.“中东”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6(3):22-23.

作者:周成仕 单位:重庆市璧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顶: 84249踩: 99572